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朱汉云(水墨)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动态】【艺术随笔】你为什么要做一个穷画家?

2021-12-22 14:11:08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朱汉云 
A-A+

  文章来源:朱汉云ART微信公众号

4Zf7W9SiFm8umws78sdwLAHNCtbUVzibvwZq1Tmz.jpg

​  扫码关注朱汉云ART微信公众号

  两年前的一天,到宋庄看一个已忘记了什么内容的画展,遇上了同乡旧友李建军,颇感意外。

  得知他已经来宋庄大半年了,画卖得并不好,艰难生存,有时没钱画画了就外出打零工。

  他在宋庄租住的房子我去过,几平米的小屋,画画、睡觉、生炉子做饭都在一个空间,逼仄的仅能容膝,他极少带人过来,觉得难为情,因为和我是同乡,知根知底的,在我面前用不着太装。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还在家乡的一所学校当老师,小地方画画的人不多,大都彼此认识,那时候他画画的水平仍很“业余”,但作画狂热的程度绝对有甚于专业画家,给我得印象尤为深刻。

  彼时自己尚年轻,三十岁不到,偶尔还会意气满怀,心中尚存一丝矫世变俗之志,不像现在,常常是一副静坐无所为春来草自青的德性,能触动自己的事情已愈来愈少。

  前不久李建军打电话来说和几个人一起办了个展览,想让我帮忙写点文字,忽然想起多年前曾为李建军写过的一篇旧文,本来早就忘了,那时候家里还没电脑,写的文字也不知塞哪去了,好不容易翻出来,重读旧文,心生感念--感念于自己年轻时的感动。

  流光婉转,情随境迁,自己或许早已不是原来的自己,

  阅历多了,心随之变得沧桑和麻木,对人对事的看法改变了很多。

  在北京宋庄等地你可以看到了大把大把像李建军这样有“艺术家情结”的人,为了寻找机会或是被这里的“艺术氛围”吸引来到北京,生存窘迫,有的甚至房租都交不起,每每看到他们,我早已不再心生感动,甚至连同情也变得越来越微弱。

  尽管,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我也一直对追求自己理想的人充满敬意,尽管,身处浊世,自己难免和光同尘,但自认为还没有庸俗到以金钱和地位等世俗标准去判断一个人,并且,在我敬仰的先贤往哲中,一生寒蹇落魄不得志的散材不在少数,譬如苏格拉底、荷马,梵高,譬如徐渭、黄公望、曹雪芹·······

  “文章憎命达”,对于天才,苦难或能助其成功,但我想对于目前一些被所谓的成功艺术家的光环吸引而来宋庄掘金的人来说,与其寄望于有朝一日幸遇赏识自己的伯乐,倒不如务实一些,通过本分的工作让自己有体面和尊严地活着。

  每个时代,天才总是少数,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好高骛远而误入迷途,必将无功而返,虚掷生命。

  况且在今天这样一个传播渠道如此发达的时代,一个有才华的人已很难被埋没。

  有句话说得好:“怀才如同怀孕,时间久了肯定会被看出来”,细琢磨不无道理。

  如果真心喜欢艺术,在哪里或许并不重要,在北京还是在纽约和你的艺术素养并没有直接关系。

  我无意对别人的选择指三道四,这世界本来就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全靠各自的心智悟性。

  我虽然也在画画,但我从未想过为了艺术而艺术,人活一世,认识世界和实现自我的路径很多,殊途同归,终究以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拓展生命体验及认知世界的广度与深度为根本,如果陷入艺术的迷障不能自拔,或因艺术而遮蔽和阻隔了通向更为宽阔的生命体验的可能性,岂不悲乎!

  朱汉云 2014.4.18

  附1998年我写李建军的一篇旧文:

  《李建军--一个真诚的画者》

  作者:朱汉云

  初识李建军,就有一种想写点什么的冲动。

  他是我所认识的从事画画这个行当的人中让我最受震动的一个。震动的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他对绘画近乎痴迷的真诚与执狂。

  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我们学校的办公室,他带来厚厚一打油画习作的照片让我吃惊不小,倒并不是惊讶于他有什么高超的画艺或才思,客观地说,他的画并不是令人赏心悦目的那一种。

  打动我的,是其数量背后所包含的惊人的劳动投入。我虽自认不算疏懒,平日也多是陪着学生画些基础性的范画,真正让自己满意的创作不甚了了,这不由不让我这个尚算专业的画画人感到汗颜。

  后来应邀来到他离西双湖不远的家中去看画。

  在他粗陋而杂乱的画室里,四壁和地上满满的堆放着大大小小的油画习作,就连他那陈设简朴的居室的墙上,也挂着不少画。

  实话说,无论是从造型基本功还是绘画技巧来看,他的画都不高明,甚至是稚拙和粗糙的,基本上属于那种没经过学习的原始自然主义,业余的很。

  但我依然从那厚厚堆积涂抹的颜料背后,窥听到一个心灵的声音--一颗躁动不安的灵魂在跳动的声音。画面充溢着的孤独、沉重、苦涩和蒙克式的忧郁与绝望,似乎可以让人窒息。

  有那么一瞬间,我都怀疑他是否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

  再后来接触多了一些,慢慢知道了关于他的一些经历,他出生于1967年,十五岁之前是和家人在海南岛生活的,难怪他的画面中时常出现南方热带植物的图形。20岁那年高中毕业到玻璃厂当工人,直到三十岁时下岗。他弹得一手好吉他,后来不知为什么开始迷上画画,似乎有一种不可阻挡的魔力驱使他拿起了画笔,一吐胸中的块垒,在他日渐消瘦的凡尘肉体所支撑的精神背后,似乎有某种令其焦灼不安的艺术情结在涌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在很多人眼里,李建军是个不太正常的家伙:三十出头的人了,居然不务正业地画起画来,就连那些美术院校的毕业生都纷纷操刀改行走发家致富道路的今天,他这样一个没进过艺术院校门槛、未受过正规美术训练的人居然异想天开痴心妄想地做起画家梦;在许多艺术上有点小成就的人都不把艺术当回事的今天他居然很神圣地搞艺术,这的确令人匪夷所思难以置信。仅凭这一点,他已足够惊世骇俗了。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文化贫瘠、艺术空气稀薄的小地方。

  仅仅依靠厂里发的那一丁点补贴,家里老婆没工作,孩子要上学,他要买画布颜料已捉襟见肘,更不敢奢望买什么高档画册、外出看展览了。

  但是,就在这样常人无法想象的的处境中,他凭籍着生命的坚韧和对于绘画宗教般的意志与狂热,走向一条清寂的没有物质回报的甚至不知何年何月能搞出名堂的艺术之路。

  他像一个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农,在画布上日复一日地劳作着,没有名、没有利,只为了寻找另一个自我,像一个修炼的道人,企图通过修炼达到自己的精神内指。艰难的生存困境的挤压,作画中时时力不从心的痛苦与煎熬。

  他现在所经历的一切,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上一个世纪的荷兰画家梵高--那个生前穷困潦倒却又疯狂作画最终让后世之人提其名字便满怀敬仰的可怜而伟大的画家。

  在这个喧嚣、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有谁还能默默无闻地沉潜于没有物质回报的精神探索?

  学生们用功苦读不过是为了博得将来有个好饭碗、好前程,有几个是出于对学问的真心热爱和自觉追求?

  现实性与功利性常常将我们置身于一个无边无际的物欲的深渊,肉体与感官的现实需要大于一切形而上的、抽象的、非实用性的东西,世故圆滑、精通世道、逢迎拍马、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人被视为有能力,没有权、没有钱、没有地位则被视为无能的表现,在为了利益可以出卖灵魂和良知的今天,像李建军这样平凡的小人物不正是那种不会混、转不开的可怜的失败者吗?

  今天的画坛笼罩着一片浮躁之气,沽名钓誉者有之,制造效应、包装自我、哗众取宠者有之,从事所谓的私人操作、巴不得有朝一日飞黄腾达者有之,唯利是图者有之,巴结艺术权贵、混迹艺坛、投机钻营者有之。

  就连那些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同行中又有几人还能操守着清贫与寂寞,固守着精神的家园呢?年少时勃勃的艺术野心早已被世俗生活和现实欲望所招降。

  当物质的阴影放大成一个时代的精神日蚀时,我们内心的黑暗是更可怖的黑暗。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建军对待绘画的真诚追求足以让我们反思。

  朗费宁在《诗人列传》中说,“成功不在于闹市上的喧嚣,也不在于人群的喝彩,而在于我们自己”。

  西方有句谚语:“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

  从这一点上来说,李建军是成功的,他没有按照世俗的标准注解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是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方式写下了对生命的理解。他的作品还不成熟,他的画中蕴含着更多的苦涩与凝重,与那些精致的风花雪月相比,也许更是另一种生命的况味。

  也正是如此大面积的探险中,存在的本真才通过陌生的语言向你扑面而来。

  卡夫卡说:“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活着的时候应对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撑开点笼罩着你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我想李建军也许就是这样一类人吧!

  朱汉云 1998年12月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朱汉云(水墨)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